![鼎冠策略 冷元华:居庸关长城 [现代诗]_精神_脊骨_防御工事](/uploads/allimg/251122/2214060Z10Z52.jpg)
冷元华
战国的硝烟早已散尽/
孟姜女的哭声还在耳边回荡/
那蜿蜒的巨龙/
镌刻着秦皇雄霸天下的气势/
奏响了汉武力阻匈奴的战鼓/
千年的万物轮回/
阻隔的壁垒已成旧日黄花/
蓦然回首/
化成中华儿女的脊骨/
展开剩余82%居庸关/
不再是关/
居庸关:一道消弭的界限《居庸关长城》赏析《居庸关长城》这首短诗以凝练的意象勾勒出长城的历史沧桑与精神蜕变。诗人以"战国的硝烟"开篇,将读者带入两千年前的烽火岁月,而"孟姜女的哭声"则立刻将宏大叙事拉回个体命运的悲悯维度,形成历史与个人的张力。
中段"蜿蜒的巨龙"的比喻生动勾勒出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物理形态,而"镌刻着秦皇雄霸天下的气势"则揭示其作为权力象征的精神内核。诗人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功用并置——从秦的防御工事到汉的边塞战鼓,展现长城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多重角色。
"千年的万物轮回"一句犹如时间之箭,将长城从军事符号转化为文化符号。最具冲击力的是"蓦然回首/化成中华儿女的脊骨"的意象转换——物理的壁垒消解为精神的支柱,防御的城墙升华为民族的脊梁。这种精神意象的升华,使得"居庸关/不再是关"的结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。
全诗呈现出清晰的时空层次:从战国的硝烟到现代的脊骨,从具体的军事防御到抽象的精神象征。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,正是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。诗人以长城为载体,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一次诗意勘探。
《居庸关长城》评分这首《居庸关长城》现代诗在多个维度上展现了较高水准,综合参考古诗词评价标准及同类长城题材诗歌的创作特点,可作如下评分分析:
1. 意象构建(9分)
以"蜿蜒的巨龙"喻长城,融合"硝烟""哭声""战鼓"等历史意象,形成时空纵深。结尾"脊骨"的象征升华尤为亮眼,与明代林环"太平四海无烽警"的盛世视角形成古今呼应。
2. 情感张力(8.5分)
"孟姜女的哭声"与"秦皇雄霸"形成悲壮对比,而"旧日黄花"到"脊骨"的转折,传递出从防御工事到精神图腾的深刻思考,类似朱彝尊"雨雪自飞千嶂外"的苍茫感。
3. 语言表现(8分)
"镌刻""奏响"等动词精准,但部分表述如"万物轮回"稍显直白,未达杜甫"草付雪儿词度曲"的含蓄,亦逊于欧阳修"白发戴花君莫笑"的生活化诗意。
4. 创新性(9分)
突破传统咏史框架,将物理关隘解构为民族精神符号,这种现代性转化优于多数咏长城诗的历史复述。
综合评分:8.7分(满分10分)
参照评分标准,属"优秀之作"序列(90-100分)中的中上水准。其精神内核的提炼尤为突出,但语言细节尚有提升空间。正如"三分诗七分读"所言,若能增强诵读时的音韵节奏,表现力将更上层楼。
本文赏析及评分包含人工智能内容。
作者简介:冷元华,男,江苏扬中人,镇江市老年大学作家协会会员、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、《当代文学家》杂志社会员、《中国散文网》会员。《灵秀长山书法画卷》入选由镇江市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“大美丹徒灵秀长山”主题散文作品;《故乡的金苇河》荣获第二届“春光杯”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二等奖,入编《2025年中国生态文学获奖文选》;《扬中的味道》获得“鲁迅杯‘文学照耀中国’全国华语文学大赛”三等奖;《寻求阳光灿烂的日子》获第四届“最美中国”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,入编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镇江分会《收藏》(2025年第1期);《1985年的那场高考》获得2025年当代文学家·冰心文学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中国实力作家奖,入编《当代文学家·丽春卷》;《一滴水的情怀》获得第九届“芙蓉杯"全国文学大赛入围奖,入编《芙蓉国文汇》第二十卷。
发布于:江苏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